`
阿尔萨斯
  • 浏览: 4164733 次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理想·环境·开源

 
阅读更多
<iframe align="center"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www.zealware.com/csdnblog336280.html" frameborder="0" width="336" scrolling="no" height="280"></iframe>


  小时候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写过很多千篇一律关于“理想”的文章,当时的理想从明星、医生、教师乃致科学家等各种职业什么都有。而出了大学校门后,发现这些理想原来离自己如此遥远。首当其充要解决就是自己如何吃饭、住在哪儿的问题,因此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很多“理想”,而做着一些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的事儿。

  据相关领域的专家说,只有随着一个人内外部环境的规范并相对稳定以后,提出的理想才可能成形,才有可能实现。个人内部环境成形包括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相对稳定;而外部环境当然就是指我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我们所在单位、家庭等微观环境了。而放眼今天我们大多数80后人所处的环境,能成形的有多少?在放眼看看80前的人,大多已经被这个环境搞得恢头土脸,能让内外环境稳定、坚持理想的又有多少?

  去年,我的理想中多了一个:“做一个开源人”,相比小时候的理想,这个显得应该比较实际了,毕竟一直在接触开源、在用开源、而且也非常喜欢编程。不过一年下来,发现这个理想的实现有时也显得有那么点迷茫。

  这几天在跟一个朋友讨论关于环境问题:是环境改变我们,还是我们创造环境,我们该如何对待环境。
  他说:“我所处的环境让我什么都做无法做?”。
  我说:“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试着让自己适应环境吧?”。
  他说:“但我非常不喜欢我现在的环境!”。
  我说:“那就撤吧!”。
  他说:“我能撤哪儿?......”。
  
  
  而中国开源的环境又怎样呢?整天看着csdn上袁萌老师在为开源、为Ubuntu摇旗呐喊的文章,开始觉得很受鼓舞,很过瘾,不过看多了以后,发现其实说的大多不是我们身边的事儿。差不多一年以来,一直尝试着做一些有关开源的事儿,因此发现很多现存的有关开源的经济学、开源商业化、开源组织管理、协作流程、开源精神、开源文化等很多东西探讨起来,基本上都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

  突然间有点傻了眼,是环境问题吗?“世界是平的”,更何况像开源这样无国界的领域,但为什么我们国内的程序员、公司在开源的投入上就那么少得可怜呢?为什么会被别人笑称为“开源消费者”呢?

当然,迷茫的同时也有两点可喜的:
  1、昨天负责EasyJF开源团队重组的竹雨林风给我看了不少有关国内开源情况的资料,也跟她探讨了一下重组的一些事宜,发现有很多路可供我们国内开源人去尝试、去踩。
  2、这几天在北京,接触了一些朋友,发现他们都挺支持开源的,有的还为此做了一些贡献。





  小时候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写过很多千篇一律关于“理想”的文章,当时的理想从明星、医生、教师乃致科学家等各种职业什么都有。而出了大学校门后,发现这些理想原来离自己如此遥远。首当其充要解决就是自己如何吃饭、住在哪儿的问题,因此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很多“理想”,而做着一些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的事儿。

  据相关领域的专家说,只有随着一个人内外部环境的规范并相对稳定以后,提出的理想才可能成形,才有可能实现。个人内部环境成形包括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相对稳定;而外部环境当然就是指我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我们所在单位、家庭等微观环境了。而放眼今天我们大多数80后人所处的环境,能成形的有多少?在放眼看看80前的人,大多已经被这个环境搞得恢头土脸,能让内外环境稳定、坚持理想的又有多少?

  去年,我的理想中多了一个:“做一个开源人”,相比小时候的理想,这个显得应该比较实际了,毕竟一直在接触开源、在用开源、而且也非常喜欢编程。不过一年下来,发现这个理想的实现有时也显得有那么点迷茫。

  这几天在跟一个朋友讨论关于环境问题:是环境改变我们,还是我们创造环境,我们该如何对待环境。
  他说:“我所处的环境让我什么都做无法做?”。
  我说:“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试着让自己适应环境吧?”。
  他说:“但我非常不喜欢我现在的环境!”。
  我说:“那就撤吧!”。
  他说:“我能撤哪儿?......”。
  
  
  而中国开源的环境又怎样呢?整天看着csdn上袁萌老师在为开源、为Ubuntu摇旗呐喊的文章,开始觉得很受鼓舞,很过瘾,不过看多了以后,发现其实说的大多不是我们身边的事儿。差不多一年以来,一直尝试着做一些有关开源的事儿,因此发现很多现存的有关开源的经济学、开源商业化、开源组织管理、协作流程、开源精神、开源文化等很多东西探讨起来,基本上都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

  突然间有点傻了眼,是环境问题吗?“世界是平的”,更何况像开源这样无国界的领域,但为什么我们国内的程序员、公司在开源的投入上就那么少得可怜呢?为什么会被别人笑称为“开源消费者”呢?

当然,迷茫的同时也有两点可喜的:
  1、昨天负责EasyJF开源团队重组的竹雨林风给我看了不少有关国内开源情况的资料,也跟她探讨了一下重组的一些事宜,发现有很多路可供我们国内开源人去尝试、去踩。
  2、这几天在北京,接触了一些朋友,发现他们都挺支持开源的,有的还为此做了一些贡献。





  小时候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写过很多千篇一律关于“理想”的文章,当时的理想从明星、医生、教师乃致科学家等各种职业什么都有。而出了大学校门后,发现这些理想原来离自己如此遥远。首当其充要解决就是自己如何吃饭、住在哪儿的问题,因此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很多“理想”,而做着一些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的事儿。

  据相关领域的专家说,只有随着一个人内外部环境的规范并相对稳定以后,提出的理想才可能成形,才有可能实现。个人内部环境成形包括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相对稳定;而外部环境当然就是指我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我们所在单位、家庭等微观环境了。而放眼今天我们大多数80后人所处的环境,能成形的有多少?在放眼看看80前的人,大多已经被这个环境搞得恢头土脸,能让内外环境稳定、坚持理想的又有多少?

  去年,我的理想中多了一个:“做一个开源人”,相比小时候的理想,这个显得应该比较实际了,毕竟一直在接触开源、在用开源、而且也非常喜欢编程。不过一年下来,发现这个理想的实现有时也显得有那么点迷茫。

  这几天在跟一个朋友讨论关于环境问题:是环境改变我们,还是我们创造环境,我们该如何对待环境。
  他说:“我所处的环境让我什么都做无法做?”。
  我说:“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试着让自己适应环境吧?”。
  他说:“但我非常不喜欢我现在的环境!”。
  我说:“那就撤吧!”。
  他说:“我能撤哪儿?......”。
  
  
  而中国开源的环境又怎样呢?整天看着csdn上袁萌老师在为开源、为Ubuntu摇旗呐喊的文章,开始觉得很受鼓舞,很过瘾,不过看多了以后,发现其实说的大多不是我们身边的事儿。差不多一年以来,一直尝试着做一些有关开源的事儿,因此发现很多现存的有关开源的经济学、开源商业化、开源组织管理、协作流程、开源精神、开源文化等很多东西探讨起来,基本上都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

  突然间有点傻了眼,是环境问题吗?“世界是平的”,更何况像开源这样无国界的领域,但为什么我们国内的程序员、公司在开源的投入上就那么少得可怜呢?为什么会被别人笑称为“开源消费者”呢?

当然,迷茫的同时也有两点可喜的:
  1、昨天负责EasyJF开源团队重组的竹雨林风给我看了不少有关国内开源情况的资料,也跟她探讨了一下重组的一些事宜,发现有很多路可供我们国内开源人去尝试、去踩。
  2、这几天在北京,接触了一些朋友,发现他们都挺支持开源的,有的还为此做了一些贡献。





  小时候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写过很多千篇一律关于“理想”的文章,当时的理想从明星、医生、教师乃致科学家等各种职业什么都有。而出了大学校门后,发现这些理想原来离自己如此遥远。首当其充要解决就是自己如何吃饭、住在哪儿的问题,因此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很多“理想”,而做着一些与自己的理想相差甚远的事儿。

  据相关领域的专家说,只有随着一个人内外部环境的规范并相对稳定以后,提出的理想才可能成形,才有可能实现。个人内部环境成形包括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社会的基本生存能力、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相对稳定;而外部环境当然就是指我们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我们所在单位、家庭等微观环境了。而放眼今天我们大多数80后人所处的环境,能成形的有多少?在放眼看看80前的人,大多已经被这个环境搞得恢头土脸,能让内外环境稳定、坚持理想的又有多少?

  去年,我的理想中多了一个:“做一个开源人”,相比小时候的理想,这个显得应该比较实际了,毕竟一直在接触开源、在用开源、而且也非常喜欢编程。不过一年下来,发现这个理想的实现有时也显得有那么点迷茫。

  这几天在跟一个朋友讨论关于环境问题:是环境改变我们,还是我们创造环境,我们该如何对待环境。
  他说:“我所处的环境让我什么都做无法做?”。
  我说:“如果无法改变环境,就试着让自己适应环境吧?”。
  他说:“但我非常不喜欢我现在的环境!”。
  我说:“那就撤吧!”。
  他说:“我能撤哪儿?......”。
  
  
  而中国开源的环境又怎样呢?整天看着csdn上袁萌老师在为开源、为Ubuntu摇旗呐喊的文章,开始觉得很受鼓舞,很过瘾,不过看多了以后,发现其实说的大多不是我们身边的事儿。差不多一年以来,一直尝试着做一些有关开源的事儿,因此发现很多现存的有关开源的经济学、开源商业化、开源组织管理、协作流程、开源精神、开源文化等很多东西探讨起来,基本上都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

  突然间有点傻了眼,是环境问题吗?“世界是平的”,更何况像开源这样无国界的领域,但为什么我们国内的程序员、公司在开源的投入上就那么少得可怜呢?为什么会被别人笑称为“开源消费者”呢?

当然,迷茫的同时也有两点可喜的:
  1、昨天负责EasyJF开源团队重组的竹雨林风给我看了不少有关国内开源情况的资料,也跟她探讨了一下重组的一些事宜,发现有很多路可供我们国内开源人去尝试、去踩。
  2、这几天在北京,接触了一些朋友,发现他们都挺支持开源的,有的还为此做了一些贡献。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