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尔萨斯
  • 浏览: 4174745 次
社区版块
存档分类
最新评论

翻译思想的全方位彻底解放的全局意译

 
阅读更多
转自(http://blog.csdn.net/be_flying/),转载请注明此信息-<
基本概念:上下文背景
上下文
_____先从一本书的结构说起。一本书的组织结构类似于一颗倒立的树,是以分层方式组织的。较低一级的标题(内容)都要服务于较高一级的标题(内容),比如某一章下的所有节都要服务于该章标题,某一节下面的所有段都要服务于该节标题……每个句子都需要或多或少为整本书的主题提供一定的服务(贡献)【句子基本性质1。是什么使得一本书要以分层结构来组织,是什么使得每个句子都要为全书的主题服务?上下文。 是上下文构成了一本完整的书。上下文是个什么概念?简单一点说吧,如果将书中的一页撕掉,撕掉的这一页后面的一些内容很可能看不懂了。或者,如果将某一段 中的某句话删掉,或者缺了某句话,或者缺少一个联系前后的词语,那么随后的内容就可能与前面的内容联系不上,二者之间将形成断层,也就可能无法看懂了。整 个一本书就是一个大的上下文。每一句话都处在这个上下文中。各个单独的句子一起编织形成上下文。一本英文原书是一个大的上下文,将其翻译之后的译文也是一 本书,当然也应该是一个大的上下文。
背景
_____这里将读者(译者)的专业背景、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统称为背景。后文只提到背景时,指的就是这三大背景。由于是科技图书翻译,故“背景”的含义着重于专业背景。书中的每个句子都一定是符合读者(译者)背景(专业背景、文化背景、知识背景)的,或者说是与这些背景一致的【句子基本性质2
_____前面特意提到了句子的两个基本性质(基本性质1和基本性质2)。书中的每一个句子都由于具有这两个性质才赋予了它存在的权利(或者说存在的意义)。如果不具有这两个性质,则读者是无法理解这个句子的。换句话说,这两个基本性质构成了读者能够理解该句子的必要条件
读者需求
_____译文的基本质量要求是什么?或者说,一本翻译为中文的译著摆在读者面前时,他对此译著的翻译质量有何基本的期待?
_____1. 每句话都可以理解
_____2. 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_____我将读者对于这两点质量要求的期待称为读者需求。是否能够满足读者需求,将直接作为衡量出版社和译者的工作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于是,深入理解读者需求是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接下来将对读者需求进行分析,也就是搞清楚读者到底希望译文是怎样的。只有彻底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将目光移向如何满足读者需求的问题,即考虑如何翻译的问题。
需求分析
需求之一分析
_____现在,分析一下第一个需求——每句话都可以理解。怎样才能算是可以理解呢?
_____下面我将借助前面介绍的上下文背景这 个概念来进行分析。显然,作为译文中的每一句话,读者是在它所处的上下文中去理解它的,或者说每个句子是和其他句子联系在一起考虑才能理解的。事实上,也 只有在上下文中才有可能真正很好地理解每一个句子。如果一个句子脱离了上下文,则可能既可以往这个方向去理解该句子,也可以往另外一个方向去理解该句子, 或者说根本就无法理解。如果一个句子不满足【句子基本性质1】,也 就是说如果该句子不能为整本书的主题提供或多或少的服务(贡献)的话,那么该句子就会与上下文脱节。于是,读者就无法将其与它前后(或较远)的内容联系起 来理解,也就无法理解该句子。此外,读者在去理解一个句子时,他是将该句子放到自己的背景(大环境)中去理解的。读者只有结合自己的背景,他才有可能真正 理解该句子是什么意思。于是,一个句子如果不满足【句子基本性质2】,则读者同样无法理解这个句子。
_____总结一下,何谓每句话都可以理解呢?是指每个句子都能够在上下文中理解,都能够在读者的背景中理解。书中的一个句子要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它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性质:【句子基本性质1【句子基本性质2。这两个基本性质是读者能够理解该句子的必要条件
需求之二分析
_____现在,分析一下第二个需求——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如果说看到译文就能让人想到英文是怎样行文的,则说明译文不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像China-Pub上有些读者提到译文生硬之类的评价,就是在说译文不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甚至有人提到某处译文不像人话,或者提到译文像是在说火星话,呵呵,其实都是在说译文不符合中文阅读习惯。一下子要我给符合中文阅读习惯下个定义,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了。简单一点吧,符合中文阅读习惯,也就是不留翻译痕迹,纯正的中文习惯。或者,对比一下就知道了,我们平常写文章,会不会这样去写呢?我们平常与人沟通时,会这样去说话吗?
全局意译
_____从以上对于读者需求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所需做的是能够使译文为读者所理解,使译文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很自然的一个逻辑是,译者作为原书技术的转述人,当然需要译者事先亲自理解清楚原文内容,然后以译者自己可以理解的、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够像译者一样去理解译文,才能获得地道中文的阅读体验。
_____上一段中提到译者需要事先理解原文,然后以译者自己可以理解的表达方式翻译出来。这里的两个理解的含义与需求分析一节中分析的第一个需求——“每句话都可以理解中的理解的含义是一样的。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是,译者需要能够在原文(英文)的上下文中理解原文中的每个句子,且能够结合译者自己的背景,从译者的背景中理解每一句原文。同时,译者需要能够在译文上下文中、译者自己的背景中理解每一句译文。这同样意味着,译者翻译后的每一句译文都必须具有两个基本性质:【句子基本性质1【句子基本性质2。这两个基本性质是译者能够理解该句译文的必要条件
_____于 是,译者的任务就是要在原文上下文中深入理解原文的每个句子,然后构建一个清晰译文上下文,使得每一句译文都可以在这个译文上下文中理解,都可以在译者的 背景中理解,同时使得每一句译文都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现在的中心问题就变成:译者如何深入理解原文的每个句子,译者如何构建一个清晰的上下文并使得译文每 个句子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_____译者如何深入理解原文的每个句子既 然是要构建一个清晰的译文上下文,则译者首先得彻底搞清楚原文上下文,因为译文上下文是直接与原文上下文相对应的,不彻底搞清楚原文上下文(原文讲了怎么 回事),就不知道怎样去构建译文上下文(在译文中讲清楚这一回事)。同时,在去理解原文上下文的同时,译者需要紧密结合自己的背景(特别是专业背景)去理 解,否则仅根据原文上下文去理解,有时是难以理解的。
_____如何构建一个清晰的译文上下文,并使译文每个句子都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由 于中文的表达习惯(方式)与英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译者在写译文时,需要拥有足够的表达自由,进行灵活表达,才能使得每一句译文符合译文上下文的需 要,从而形成清晰的译文上下文,也才能真正实现译文的中文阅读习惯。同样,译者在写每一句译文时需要与自己的背景(特别是专业背景)进行对照,使得每一句 译文都符合译者的背景,否则写出来的译文译者自己看不懂,读者当然也就看不懂。
由上述可知,为了让读者最终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上下文(可以理解每一句译文),有机会以正常的中文阅读习惯阅读译文,译者需要事先透彻理解原文上下文,然后结合自己的背景灵活构建清晰的译文上下文。现在,我将这种面向上下文的、面向译者(读者)背景的翻译思想称为全局意译全局意味着译者要充分考虑两个大的上下文:原文上下文和译文上下文;同时要考虑到译者(读者)的背景(专业背景、知识背景、文化背景)。意译则表示透彻理解原文上下文,然后灵活表达,不拘泥于原文。笼统地来说,全局意译就是透彻理解原文上下文,结合背景灵活构建译文上下文。
_____下面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全局意译的几个方面。
_____1. 如何透彻理解原文上下文2. 如何结合背景灵活构建译文上下文3. 透彻理解与灵活表达之间的关系4. 灵活表达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
透彻理解原文上下文
_____重点在透彻。 这意味着需要译者真正理解了原文(技术)再下笔翻译,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硬译、死译、乱译的情况。同样,原文中的一句话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既可以朝这 个方向理解,也可以朝另一方向理解,或者说根本就无法理解。没有充分搞清楚原文上下文,是不能翻译该句子的。所谓透彻理解,就是译者要能够在原文上下文 中,从技术上,以及从译者的背景中理解每一句原文,弄清原文到底说了怎么一回事,这才是真正的理解。鉴于这一思想,译者从一开始就需要大面积阅读和理解原 文内容,理解更多的原文上下文,比如首先通读原文的一整节内容,或者一整章或相关的几章,乃至整本书,以便透彻理解原文中每一句话(因为原文每一句话只能在其上下文中才能真正理解然后才开始翻译,而不是一开始翻译时就局限于单个句子这一层面上。
_____比 如说,原文的一个句子(乃至一个单词)只要放到原文上下文中它的意思就一定是唯一的,译者需要负责设法找出这个唯一的意思。为此,译者需要结合自己的背景 (专业背景、知识背景、文化背景),回顾自己的项目经验,经常性地进行原文上下文关联分析,在必要时需要另外收集相关的资料加以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背 景,或者在相应的环境中运行书中的程序代码等,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透彻理解原文的意图,搞清楚原文到底说了怎么一回事。若译者抓住了原文的意图,则说 明译者抓到了重点。
灵活构建译文上下文
_____重点在灵活。译者在透彻理解原文上下文(意图)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开始下笔构建与原文上下文相对应的等效译文上下文,也就是要考虑如何表达的问题。只要译者抓住了原文的意图,在表达上就可以完全跳出原文表面意思的约束,而采用我们平常习惯的、最地道的中文表达方式进行表述。灵活的 意思就是表达时不要拘泥于原英文(形),而是完全从便于读者(译者自己)阅读,从便于读者(译者自己)理解的角度去表达。也就是说,译者在表达上是自由 的、灵活的,译者有什么好的文采在此时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了。由于译者是要将原文上下文转换为中文上下文,故在表达时关键是要将原文的意图(技术要领)讲 清楚。中文语言本身只是充当一个工具的角色,译者只是在借助这个工具来表达出自己的理解。通过中文语言这个工具来清楚表达出原文的技术要领(上下文),用 中文的表达来重建与原文上下文等效的译文上下文,这才是运用中文语言这一工具的真正目的。因此,中文表达方式(形)与原英文语句结构、表达方式(形)之间 不必(不需要,有时是不可以)形成直接的对照关系。
_____当然,需要提醒的是,所给出的译文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约束:1. 译文表达的几层意思与原文表达的几层意思(技术要领)是一致的,且不能脱离原文的意图,一切都是为了反映出原文意图服务。2. 译文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理解的,符合译文上下文的需要,符合译者的背景(三大背景)。3. 译文中每一句话都是符合中文阅读习惯的。
_____下面从一些细节层面来谈一下如何灵活表达:
_____1. 语言环境的转换。 由于读者不再有原文可以对照了,而为了使译文符合中文阅读习惯,译者在组织译文句子时,需要完全跳出原文语句结构以及外文习惯的限制。在写译文之前一开始 就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回到我们自己的中文环境(文化)中来,就像在和同事或朋友讲述原文中的技术一样,觉得应该怎么讲就怎么翻译。想想如果是自己写文章, 会怎么表达这一层意思。
_____2. 译文句子的顺序、分合、替换。 译文中的句子与原文中的句子在结构上可以不一致。也就是说,译文的某一句话的顺序可以不同于原文,有时需要用几句译文表达原文一句话或者用一句译文表达原 文几句话,甚至用一句看上去意思完全不同译文来替代原文中对应的某句话,从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的角度表达出原文那句话的言外之意。
_____3. 译者自己不能理解的任何译文(句子、词语),都应视为错译。需要再次结合自己的背景从中文上下文和原文上下文中深入分析,或标记出来讨论,寻求一个自己确实可以理解的翻译。总之一点,译者自己不懂的任何地方都不可以让读者看到。【提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错译排除思路】
_____4. 确保译文每个句子都符合译文上下文需要译文中的各个句子一起编织形成了上下文。如果某句话从中文上下文角度去理解时,感觉是一句前后联系不上,或者说是一句独立的,似乎没有意义的话,或者译者自己无法理解,则说明一定是译者翻译错了(原作者不会无缘无故说一句废话的,^_^, 当然极少数情况是原文写作或者印刷本身有错)。于是,译者首先得去分析中文上下文,看看这句话与前后到底是什么关系。显然,为了彻底搞清楚这句话到底起什 么作用,在分析中文上下文的同时,译者自然要再回到原文中去分析此句对应的原文上下文,在分析清楚之后,再对原来的译法进行调整,以确保此句译文满足中文 上下文的需要。【提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错译排除思路】
_____在《科技图书翻译思想指南(上篇)》一文中中文上下文构建过程一节中,通过一个类比,形象地描述了灵活构建中文上下文的过程。
透彻理解与灵活表达之间的关系
_____搞清楚透彻理解灵活表达之 间的关系,是能否构建好译文上下文的关键。首先,只有透彻理解了原文,才知道如何灵活表达,译者才拥有了表达的自由。没有真正理解原文,译者就不具备表达 的自由。没有理解就去翻译,则译者只会抱着(拘泥于)原文句式(结构)去翻译,包括硬译。在我以前的翻译管理中遇到过不少这种硬译的情况。
_____ “自由的 感觉有时真好,呵呵,原文到了译者手上,就是丁板上的肉,一切都在自己的驾驭之下,根据需要,该大刀阔斧的地方大刀阔斧,该调整的地方调整,都是为了用最 美的表达来清晰反映原文的意图,用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来构建面向读者的译文技术上下文。而译者获得这种表达自由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事先透彻理解原文上下文。于 是,为了获得自由的 美好感觉,译者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搞清楚原文到底讲了怎么回事,因为只有搞清楚原文的意图,译者才能拥有自由。全局意译思想真正的美妙之处就在于此。只有按 照这种思想去翻译,译者才能从翻译中找到乐趣。这就如同有些人挑战极限(透彻理解原文上下文),挑战成功后可以给挑战者带来美妙的放松感觉(表达的自 由)。其实,翻译本该是一件乐事,就如同有些人酷爱编程一样。
_____核心提示:一些译者未能充分意识到透彻理解与灵活表达之间这一层关系的重要性,或者知道这一层关系而缺少透彻理解原文的能力,也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解放,或者说没有自由,所写出的译文自然就会变得生硬,甚至错译,不便理解了】
灵活表达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

_____之前已经提到,读者需求包括下面两个方面:
_____1. 每句话都可以理解
_____2. 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_____那么灵活表达与读者需求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只有灵活表达,拥有表达的自由,译者才能真正实现译文符合中文阅读习惯(不留翻译痕迹),也才能够真正构建出清晰的译文上下文。为何这么说呢?
灵活表达与“每句话都可以理解”之间的关系
_____我们说每句话都可以理解,实际上是在说每一句译文都需要在译文上下文中能够理解,而且能够在译者的背景中理解。这意味着每一句译文都需要满足译文上下文的需要,同时意味着每一句译文都应该是与译者的背景是相符的。于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灵活表达与每一句译文都需要满足译文上下文需要之间的关系,灵活表达与每一句译文都应该与译者的背景相符之间的关系。
_____灵活表达与“每一句译文都需要满足译文上下文需要”之间的关系 由 于中英文表达方式(习惯)的差异,如果译者不跳出原文表述方式和语法结构的限制,则无法最终实现每一句译文满足译文上下文的需要。如果让译文的句子表达方 式贴近原文对应句子的表达方式,则从译文上下文来看,会出现译文各个句子独立(生涩)、或者句子之间联系不够明确的问题。也许单独看各句译文并对照英文来 看各句译文似乎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放到译文上下文中,则会让读者感觉到明显的不适。因为我们是要将原文上下文转换到译文上下文。译文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在 译文上下文中才能够理解的,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译文的每一句话到底应该怎样去讲,当然首先得考虑该句子满足译文上下文的需要,或者说适应译文上下文的需 要。因此,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译文各个句子之间(以及段落之间等较高层次)的联系,每一句译文都需要考虑它在上下文中的倾向性问题,也就是说要考虑该句 子倾向于怎样说才能与前面(或后面)一些句子联系得上,或者要倾向于怎样说才能充分体现出它是如何服务于全书(译文)主题的。正是由于译文每个句子都需要 适应译文上下文,或者说为了避免译文的每个句子在译文上下文中出现不适反应。译者当然需要对译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灵活调整,而不是去贴近原文的表达方式。前面多次提到,译者是在构建译文上下文,构建一 词的含义就体现在这些方面。最终的结果是,每句译文的表达方式与原文必定会存在许多不一致的情况。具体来说,在构建译文上下文中,译者需要考虑到各句译文 的倾向性问题而对各个句子进行调整;考虑到各个句子之间,包括各个段落(等较高层次)之间的联系而由译者自行适当增加一些关联性内容(这种关联性内容是译 者通过上下文(原文上下文和译文上下文)分析并结合自己专业背景来获得,原文中并不一定明确给出)。如果译者缺少了从中文上下文需要的角度来灵活调整每一 句译文表达方式的自由,则必定导致各个句子之间、各个段落之间(以及更高层次之间)出现联系不够明确的问题,也就会出现阅读不通畅的问题。而读者要能够理 解译文中的每一句话,他只能在译文上下文中才能够理解。
_____灵活表达与“每一句译文都应该与译者的背景相符”之间的关系【说明:对于这一层关系,我觉得是很显然的。译者是根据自己的背景来写每一句译文的,要不然写出来的译文无法看懂。不过我一下子还没有想到合适的思路来讲清楚这一层关系,准备留待以后再填补这个空白,希望各位热心的看客给我提提建议,不胜感谢。
灵活表达与符合中文阅读习惯之间的关系
_____【说 明:我觉得这一层关系也是显然的。如果译者不跳出原文表述方式和语法结构的限制,那他怎么去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呢?为了使译文符合中文阅读习惯,译者自然需 要完全从中文阅读习惯的角度去写译文。而要做到这一点,对译文句子进行灵活调整,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尽管我觉得这一层关系是很明显的,不过一下子也没有 想到合适的思路来讲清楚这一层关系,准备留待以后再填补这个空白,希望各位热心的看客给我提提建议,不胜感谢。
_____注:这里提到译者的背景问题,通常,译者的背景会不同于读者的背景,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需要适当考虑到读者的层次,或者说读者的背景,因为最终的译文是要符合读者的背景才能让读者理解的。
_____核心提示: 有些人在指导译者翻译时,未能充分意识到这一层关系的重要性,最终的结果是:使得有些平时说话与正常人无异,甚至长得还挺帅的译者,写出的译文却怎么也不 像在说中国话。只有搞清楚灵活表达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要赋予译者表达的自由,也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之怪现象。】
全局意译对几个方面的影响
_____全局意译思想将至少对四个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1)选择译者(2)出版社编辑的修改方式(3)翻译方法(4)校对方法。考虑到篇幅问题,以后将分别用一篇文章来阐述。
全文写作思路总结
_____【说明:留待以后再写。写这篇文章花了不少时间,暂时停一停】

《全局意译:翻译思想的全方位彻底解放 》出处如下位置,目前做了一些重要更新:
http://blog.csdn.net/be_flying/archive/2008/04/20/2308725.aspx
分享到:
评论

相关推荐

Global site tag (gtag.js) - Google Analytics